行業資訊
三聚氰胺的陰影還沒散去,“染色饅頭”、“回爐面包”、“瘦肉精”豬肉、“牛肉膏”、毒血旺、硫磺姜等等食品安全事件,又在中國大地一再撩撥起民眾憤怒的神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最近,又有媒體曝出,“東莞作坊竟然用化糞池水熬地溝油”,“殘渣里還有衛生巾”,實在令人作嘔、難平其憤。
僅靠道德無法構筑起“黑心食品”的隔離墻
古人有云“民以食為天”,面對食品制造領域的亂象叢生,人們不禁發問:現在還能吃什么?還敢吃什么?人們一日三餐所能接觸的食物,都被動了手腳,還有什么值得信任?因而面對食品,大有“談食色變”之勢。那些敢于將中國人當動物養的惡劣行徑,一再凸顯了社會道德崩潰、人心變黑的危機。連一國總理都憤憤地道出:惡性食品事件足以表明“誠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經到了何等嚴重的地步”的言論。
為了宣傳教育食品安全,中國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近日印發《食品安全宣傳教育工作綱要(2011―2015年)》,要求生產經營單位負責人和主要從業人員每人每年接受食品安全法律法規、科學知識和行業道德倫理等方面的集中培訓不得少于40小時。
我們不能不說,在一個張舉“禮義廉恥”的文明大國,將食品安全事件歸咎于道德滑坡是合乎中華人性的道德預設的??梢哉f,任何罪行的產生都是當事人“道德防線”失守的結果。這一點作為行政首長的總理,從社會全局進行“點題”是無可厚非的,也具有深層考量和全局性意義。
但是,人們也需明白“道德問題不能僅僅靠道德手段來解決”。如果說倫理道德是促使一個人行善的“內生動力”,表現了一個人的內在操守;那么作為道德底線的法律則是避免一個人趨惡的“外在阻力”,是社會共同體對個人施加的必要規制。要使一個人不作惡,將社會道德要求內化為其行為準則毋寧是最理想的,這也是“人之為人”的最高倫理要求;但是,人并非圣賢,在市場社會過高地抬高“道德自律”的約束作用,架設“道德烏托邦”,在馬克思設想的共產主義還沒到來之前,恐怕并不能取得理想結果。
食品安全問題是信仰與監管體系“雙重潰敗”的結果
當前,食品安全事件大有“按下葫蘆浮起瓢”的態勢。媒體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幾乎每天都有新的版本,幾乎每天都有新的爆發地點。面對金錢利誘,小作坊敢為之、正經經營場所敢為之,甚至連跨國大超市都想趁亂分羹。那么這些問題究竟出自于哪里?
實則,食品安全事件僅僅是社會道德潰敗的一個節點,不能將其孤立地看待,將“黑心食品”僅僅局限于食品監管領域。馬克斯曾經說道,“資本家來到世界上,每一個毛孔都浸著血和骯臟的東西”。但是,我們發現,制造這些黑心食品的主角除了少數幾個大企業以外,更多的都是大大小小的作坊和地下窩點,也即是說在惡性食品安全事件里,拋棄道德操守的不僅僅是資本家。這反映出一個問題,“道德潰敗”并不僅僅發生在某個階層,任何一個“鉆進錢眼”的社會個體,都有可能成為食品安全犯罪者。而這個假設,在“一切向錢看”的信仰體系中,尤其真實而具體。
當社會信仰整體潰敗,道德正義被金錢收買,流通貨幣成了一個人生活的中心時,社會潰敗發生的速率就很容易大規模提速。這一點,中國學者孫立平早就發出警示,在他看來中國社會潰敗已蔓延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潛規則盛行,并成為基本的為官為人之道;社會底線失守,道德淪喪;強勢利益集團肆無忌憚,嚴重侵蝕社會公平正義;職業操守和職業道德普遍喪失;社會信息系統高度失真,統計數據的弄虛作假代表了體制性的信息扭曲。
不管怎樣,要保證人們的食品安全,提高企業家的“道德倫理”水平和自律能力,有其必要性,但是恐怕并不能完全抓住問題的要害。就比如,一個人的心黑了,再怎么美白,都改變不了他惡劣的本質。而這個心,就是生活在當下的信仰體系。當一個社會“道德不張”、“正義失守”,人們信仰喪失,被金錢俘虜的時候,任何美好的事物都要被扭曲的價值觀所踐踏。更為可怕的是,當執法部門都無法賦予法律體系的最后尊嚴、守住道德潰敗的最后防線,那么食品安全問題只能成為一再發生的“可持續性災難”。從這個角度來看,食品安全事件確實是“道德滑坡”與“監管失靈”的必然結果。
擺在中華民族面前的課題不應該是“帶著問題飛速發展”,而應該暫時停下腳步,及時修理發展所遇的毛病,修正發展方向,否則必然要追悔莫及。對于能夠“犧牲三代中國人”的食品安全問題,必須要從重構全社會信仰體系、重尋人們發展所追求的尊嚴與意義入手,為人們的生存構筑“道德倫理”與“嚴格監管”的“雙重防線”。
吸管粘貼機,貼管機,圓杯貼管機,高速貼管機購買請來同科。電話:0557-3920586 15605570785